咱们今天聊个事儿,说起战国时候那些厉害的将军,大家伙儿脑子里可能立马就跳出好几个人名。
比如,杀神白起,听着就让人后背发凉;还有那个帮秦始皇统一天下的王翦,灭国的战绩一桩接一桩;再不然就是跟蔺相如“将相和”的廉颇,还有那位被自己人坑了的悲情英雄李牧。
这些人物,确实都是顶尖高手,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。
但是,咱们要是从一个普通人逆袭的角度,从那种把一手烂牌打成王炸的难度来看,有一个人的经历,可能更能给我们今天的人带来一些思考和启发,这个人就是赵奢。
赵奢这个名字,一开始在历史舞台上,可以说是毫不起眼。
他的前半生,史书上记载得非常简单,就是赵国一个收田租的基层小官。
这工作说白了,就是天天走街串巷,下到田间地头,跟老百姓打交道,催大家伙儿交税。
这活儿不好干,既要完成国家的任务,又得面对各种各样的情况,碰上些有权有势的人家,更是头疼。
换作一般人,干这种事时间长了,估计早就心生厌烦,觉得没什么出息。
可赵奢不一样,他愣是把这份在别人看来枯燥乏味的工作,干得有声有色,尽心尽责。
这就体现出这个人不一样的地方了,他有一种超乎常人的责任心和韧劲,觉得哪怕是最小的岗位,只要关乎国家法度,就有它的尊严和意义。
那个时代很有意思,很多后来名震天下的大人物,都不是什么世代相传的豪门贵族。
他们很多人都是从基层一步一步拼上来的,靠的是实打实的本事和胆识。
赵奢的转折点,就来自一次和他本职工作息息相关的硬仗,不过这次的对手不是战场上的敌人,而是赵国国内的顶级权贵——平原君赵胜。
这位平原君可不是一般人,他是当时赵国国君的弟弟,也是大名鼎鼎的“战国四公子”之一,门下养着几千个门客,势力庞大,影响力极高,搁现在绝对是顶级流量。
他家里的田产多得数不清,但就是仗着自己的身份,带头不交田租。
这一下就给赵奢的工作造成了极大的困难。
你想想,最大的权贵都不交,底下的人怎么看?
国家的法律还怎么执行?
赵奢几次三番上门催收,结果都是被人家府上的管事给挡了回来,甚至还被羞辱打骂。
这事儿要是放一般人身上,可能也就忍了,毕竟对方是得罪不起的大人物。
但赵奢的“拧劲儿”上来了,他认为这不是他个人的面子问题,而是国家法律的尊严问题。
如果连平原君这样的权贵都能凌驾于法律之上,那赵国的根基就动摇了。
于是,他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都瞠目结舌的决定:他依据赵国的法律,将平原君府上那九个阻挠收租、为首闹事的管事,全部给抓了起来,并且公开处决了。
这一举动,无异于捅了马蜂窝。
平原君听闻消息,勃然大怒,他感觉自己的脸面被一个小小的小吏给踩在了地上。
他立刻带着家丁和门客,气势汹汹地提着剑就冲到了赵奢的家里,准备把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官给杀了。
当时那个场面,可以说是剑拔弩张,赵奢的性命危在旦夕。
然而,就在这生死关头,赵奢展现出了他非凡的胆识和智慧。
面对平原君的怒火和利剑,赵奢没有丝毫慌乱,反而非常冷静地对平原君说了一番话。
他这番话的大意是:“您是赵国的公子,身份尊贵,但现在却放纵家人,公然违抗国法。如果国法不能得到执行,国家就会衰弱;国家一旦衰弱,别的强国就会趁机来侵犯我们;等到赵国灭亡的那一天,您现在所拥有的一切富贵荣华,又哪里去找呢?相反,如果您能带头遵守法律,那么全国上下都会以您为榜样,国家就会因此而富强。到那个时候,您作为维护国家法度的贤明公子,所获得的美名,难道不比那一点点田租要珍贵得多吗?”
这番话,有理有据,不卑不亢,既指出了问题的严重性,又给平原君指明了一条既能保全利益又能获得美名的路。
平原君听完之后,整个人都冷静了下来。
他仔细一想,觉得赵奢说得非常有道理。
他不但没有杀赵奢,反而认为赵奢是一个有原则、有胆识的难得人才,于是主动向赵惠文王举荐了他。
就这样,赵奢凭借着自己的正直和勇敢,完成了一次不可思议的职场逆袭,从一个税务小官,一跃成为了国家层面的重要官员,并开始接触军事领域。
真正让赵奢名扬天下,奠定他顶级名将地位的,是公元前269年的阏与之战。
当时,强大的秦国正在围攻赵国盟友韩国的战略要地阏与。
韩国顶不住了,向赵国求救。
赵王召集大臣商议,廉颇等大将都认为,阏与地处偏远,道路险峻难行,救援部队很容易被秦军半路伏击,风险太大,不建议出兵。
就在大家束手无策的时候,赵奢站了出来,他提出了一个截然相反的看法。
他说:“去阏与的路确实又远又险,但这恰恰是我们的机会。这就好比两只老鼠在同一个洞里打架,谁更勇敢,谁就能赢。”他一针见血地指出,在这样复杂的地形里,比的不是谁的兵多,而是谁的指挥官更有决心和勇气。
赵王被赵奢的豪情壮志所打动,任命他为总指挥,率军救援阏与。
赵奢接下来的军事操作,堪称教科书级别的典范。
他领兵出征后,并没有急着赶路,反而在离国都邯郸仅仅三十里的地方就停下来安营扎寨,还下令加固工事,摆出一副胆小怕事、不敢前进的样子。
秦军的间谍看到这个情况,回去报告说赵军行动迟缓,根本不足为惧。
秦军主帅因此放松了警惕,认为赵国只是做做样子,不会真的来救援。
这正是赵奢想要的效果。
就在秦军最松懈的时候,他突然下令,全军轻装简行,以惊人的速度,两天两夜急行军数百里,像一把尖刀,神不知鬼不觉地插到了阏与战场。
到达战场后,他又听从了谋士的建议,不惜一切代价,指挥部队抢先占领了战场北侧的制高点北山。
这样一来,赵军居高临下,以逸待劳,完全掌握了战场的主动权。
最终,秦军在赵军的猛烈攻击下大败,阏与之围被成功解除。
这场胜利,是当时秦国在对外扩张中罕见的一次重大军事失败,极大地振奋了山东六国的士气。
赵奢也因此一战成名,被封为“马服君”,地位与廉颇、蔺相如等人相当,成为了赵国军界的顶梁柱。
然而,历史有时候就是充满了无奈和讽刺。
赵奢自己靠着实干和智慧走上了人生巅峰,但他的儿子赵括,却走向了另一个极端。
赵括从小聪明,熟读兵书,谈论起军事理论来滔滔不绝,仿佛天下没有他打不赢的仗。
但在深谙战争之道的赵奢看来,儿子这套全是花架子,是典型的“纸上谈兵”。
他深知,真实的战争瞬息万变,残酷无比,绝不是在书房里推演几遍就能掌握的。
因此,他临终前特意嘱咐家人,将来无论如何都不能让赵括带兵打仗。
可惜的是,他的忠告最终没有被采纳。
在后来的长平之战中,赵王急于求成,用能言善辩的赵括换下了持重稳健的廉颇,结果导致赵国四十万精锐被白起坑杀,国力从此一蹶不振。
赵奢一生为赵国建立的功勋,最终却以这样一种悲剧性的方式,被自己的儿子断送了。
富成配资-南京股票配资网-广东配资公司-杠杆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