湖南日报·新湖南客户端7月31日讯(记者刘瀚潞通讯员覃敏何圣明卿清)近日,由省电影评论协会主办的电影《乡归》观影研讨会在长沙举行。影片主创团队与电影从业者、行业专家、影评人及影迷齐聚一堂,围绕这部聚焦乡村振兴与艺术力量的作品,深入探讨其艺术价值与现实意义。
五年磨一剑,记录乡村艺术微光
电影《乡归》历时五年打造,讲述了北漂中年夫妻刘休和周燕返乡后,发起“带艺术回家”计划,以艺术陪伴留守儿童成长的故事。影片通过镜头记录下一个村庄的变迁轨迹,将乡村教育、文化振兴等时代命题融入影像叙事,字里行间流淌着对现实的深切关照。
“五年创作路布满荆棘,但每一次想放弃时,都是亲人与朋友的支持让我咬牙坚持。”导演徐晓晖在分享创作历程时坦言,即便市场环境艰难,也希望让这部具有独特风格的作品与观众见面,用影像传递对乡村的关注。
总策划王东表示,影片旨在引发社会对农村留守儿童精神层面的关注。“美育是弥补乡村教育短板的有效方式,能陶冶情操、激发创造力,让乡村孩子拥有更充盈的精神生活。”艺术指导卞合江则强调,正是团队的坚守,让这部聚焦乡村与艺术的作品得以呈现。
重新审视土地的价值
研讨会上,各界专家学者从艺术手法到社会价值,对影片展开多维度解读。
湖南省影视审查组专家卜炎贵认为,《乡归》是一部充满诗性的纪录片,需要观众静心品味。他建议优化方言字幕呈现,“保留永州方言、瑶族歌谣的原汁发音用字,辅以普通话释义标注,让声音与文字更贴合乡村本真”。
“影片结构像‘俄罗斯方块’,围绕艺术节倒计时,母爱填补、现代舞教学、古琴传承等元素逐步累积,虽有生活的粗糙感,最终却拼凑出唯美的乡村图景。”湖南电影评论协会影评人李暄的比喻生动诠释了影片的叙事特点。
湖南省影视审查专家王涘海评价,影片“兼具深刻的真实性和艺术价值”,通过独特视角展现了当代乡村的生活现状与留守儿童的精神世界,“以艺术改变乡村,尤其是影响年轻一代,对乡村长远发展意义重大”。
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李作霖被影片的艺术感染力打动:“音乐、美术、摄影的运用浑然天成,孩子问琴时镜头切向芭蕉的细节,尽显‘文艺一家’的诗性表达。”
多位专家提到,在城市化与科技快速发展的当下,《乡归》让人们重新审视土地的价值。中南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刘磊认为,影片展现了“乡村角落里一群人以安静的方式坚守理想”,引导观众“理性审视生活本真,不被快节奏的互联网生活裹挟”。
“乡归”何处?在关注中寻找答案
“农村题材常见,但以年轻人主动下乡用艺术赋能乡村的角度,前所未有。”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刘郁琪肯定了影片的创新视角。她指出,影片以平视视角描绘乡村,通过外来者与本土文化的碰撞,丰富了作品的思想层次。
湖南电影评论协会影评人刘库认为《乡归》让人们思考乡村的未来,关注留守儿童等公益问题,倒叙插叙构思独特。
影评人高求忠将影片比作“一本无华丽包装却内涵厚重的书”:“它用真实、真情与艺术的力量,让乡村儿童被看见。即便有人说‘农村艺术太奢侈’,这份尝试本身就值得珍视。”
导演王滙的感慨道出了众人的心声:“《乡归》以时代为炉,以乡愁为火,熬制出‘乡归何处’的时代之问。答案,或许就藏在每一个关注乡村、助力振兴的人心中。”
富成配资-南京股票配资网-广东配资公司-杠杆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